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九章 朝堂幕僚 (第2/2页)
却又让人不敢逼视。 “今日早朝所议之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这边境守卫的调遣问题,众位大臣们,都有何看法呀?畅所欲言,皆可说出心中所想。” 几个皇子两边分庭而站,显得对称有感,不过虽然知道父皇安排,此时也都不开口说话。 兵部尚书时林第一个走了出来,合礼对陛下弯腰点旨,“陛下,老臣以为,此番各国来势汹汹,南楚地方乱疾初平,西晋本就强势,恐怕一时出不上什么力,晋夏一向联手对抗我唐国,西境加急来信,可见来势汹汹,臣以为还是老王爷亲自领兵,方可镇定军心,守我边疆。” 吏部文尚书倒是有不同意见,直接对着时林的话就反驳了回去,“时尚书,此话是不是太过夸张了,晋夏两国现在兵马未动,也无百姓转移和粮草运行,何以见得就一定是要攻打我唐国?是不是太耸人听闻了?” 时林转身当场不给他面子,皇上倒是静静地看着他们互相争执,也不说停。 “文尚书,你身为吏部尚书,二品大臣,难道目光就如此短浅吗?他们是何居心,难道还看不出来吗?非要敌人千军万马到了城门口了才能反应过来吗?届时就算做再多,也是徒劳,只会白白拱手送人!” “时尚书,正是因为我乃吏部尚书,所以才要多方面加以考虑,青州虽为边境,但也是我唐国西部一座繁华大城,所属三城经济意义重大,一旦以战时相对,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你有想过吗?没有确切的证据,难道我们就要弃之不顾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真的打起来,还想着那些鸡毛蒜皮之事还有何意义。” “两位尚书大人还请缓一下,”魏王秦君御打断了二人的争执,“两位身为朝中栋梁,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这是好事,为我唐国着想,不过各执己见也是不能一味地争吵,还是得多听听多方的意见。” 两人消停了下来,也算是给了魏王这个面子。 半天没人说话,这时,一个御史走了出来,“陛下,臣以为,西境不可不防,老王爷身经百战,对敌有震慑之用,是不二人选。” 一个接一个开始说话了,但大多都是同意老王爷亲征的。 皇上无所谓地说了一句,“王叔有伤在身,不便镇守边关。” 话音刚落,有人开始挑事儿了,“陛下,臣听说,老王爷的伤是前几天在秦岭留下的,那一战是徐家徐青帝与当年的叛贼西州夏家家主夏轩辕的,如果传言属实,只怕这唐国内部还有隐患呐。” “是啊,陛下,夏轩辕此贼不可忽视,尤其是夏家灭族之后,必定怀恨在心,二十余年过去了,此次出现只怕有大阴谋,还请陛下定夺。” 魏王也是跟风附和:“父皇,攘外必先安内,儿臣以为应当颁下圣旨,全国搜捕夏轩辕以及夏氏余孽。” 太子秦君御上前一步,“父皇,江湖上的事错综复杂,如今祸乱将起,此刻内部大张旗鼓,只怕会动摇民心,未必对唐国有利。” 看着皇上在思考,二皇子秦君学头一次有了自己的看法,小心翼翼地看着众人说了一句,“父皇,平日里儿臣也不懂,不方便说什么,怕误了国事,但儿臣好歹也是习武之人,知道一些武者的韧性。当年夏家就叛变,送了西州出去,青州也差点不保。儿臣觉得,夏家会不会有余党在青州,这次异象会不会也和他们有关,还是得派人去青州调查一番才是。” 底下人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二皇子虽然不说话没脾气,不过今天倒是挺有道理,青州就算不打仗,也还是以防万一,派个有能耐的人去调查一下。 太子有些皱眉看了他一眼,收回了目光,但也没有想出什么合理的解释,老二今天怎么没有他的指示就自己发言了,而且还未曾与自己商量过。 风羽站在他们俩身后,听得一清二楚,心中不免冷笑,这秦君学简直是只狐狸,如果不是知道了他奸细的身份,只怕仍然被他蒙在鼓里。今天的话听上去很正常,但知道他底细的风羽有了另一种猜测。 先是坐实了夏轩辕的事,表面夏家必除的决心,甚至还说有同党,在此之上,青州对夏家有着别的意义,只怕暗藏祸心,无论这仗是打与不打,都是要派心腹去青州的。这不仅免了之前的争执,还强调了派人西去的重要性。偏偏挑不出毛病来,真让人想揍他。啥也不会啊的君邪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