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7章 千字文,请君入瓮(求订阅,1)  (第1/2页)
    日出东方,清晨带了丝丝凉意。    渐渐入秋,眼看着便要立秋。    遥望田埂,阡陌纵横。荒田皆已开垦过,泥土被翻了起来。能看到有老农正在放牛,还有的在田里忙活着。    土豆苗已经超过了脚踝,一天一个变化。估摸着再过几日便会结出花骨朵来,距离收获也就不远了。    玉米这块已经比小腿还高,快至大腿。    顶上已经抽穗,看着喜人。    秦以耕战为主,家家户户都是司农的一把好手。再以《田律》为书,以吏为教。他们便懂该如何耕种,详细具体到要什么时候浇水松土。    经过两天的苦修后,第一批字坯终于制成。淳于越再也提不起力气,晃晃悠悠的便要去歇息。接下来便可命匠师,以其为模板,跟着仿制就好。    “老淳,你这就要去歇息了?”    “越实在是撑不住!”    一大清早的,淳于越双眼布满血丝。    对于白稷的称呼,他也已经习惯。起初还会反对,可白稷压根不会搭理他。    “君上,越氏淳于。”    “好的,老淳!”    “……”    既然不能反抗,只能享受了。    淳于越现在觉得,这称呼其实还算顺口。    “哦,也是。”白稷轻轻叹了口气,“你也疲乏无比,那这篇《千字文》就我自己来写吧。”    “《千字文》?”    淳于越眼睛瞬间瞪大,来精神了。    “类似于《苍颉篇》的启蒙读物而已。”    白稷仔细考虑过,《三字经》的确更为顺口,但是句式为三字一顿。而现在最常见的是四字一顿,显然,《千字文》要更加适合。    他又把里面有些句子进行了删减修改,免得引起不便。类似于: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这种肯定不行。    淳于越可不管这些,白稷所做,必会流传千古!    白稷平日不显山不显水,却有大才。即便是篇启蒙读物,也同样会传诵于世。    “君上不若念念看?”    “算了算了,你还是去歇息。”白稷连连摆手,“我不能坑你。”    “越现在不困,还是由越代笔吧!”    “好的,这可是你说的。”    白稷立刻一口答应下来,变化之快,差点让淳于越岔了气。    淳于越:……    君上套路深,我想回咸阳。    于是乎,淳于越又肩负起写字的重任。    白稷说,他负责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平时淳于越总会死缠烂打,希望他能做点诗句。    好的,这次满足他,《千字文》安排上!    经过白稷的栽培后,淳于越速记的本事大涨。字迹清秀,即便在这种时候写的也很认真。绝不会为了赶时间,然后写的太过潦草。    淳于越不光在记,还在品味着其中的语句。整体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虽没有多少深刻的含义,却刚好用作识字。    约莫半个时辰后,淳于越终于写完。    “彩!”    依淳于越来看,这篇《千字文》更在《苍颉篇》之上。当然,作为启蒙书籍来说,还是差了点味道。洋洋洒洒千字,实乃精品。    “君上著《千字文》是为何?”    “开私塾,总得要教材的。”白稷放下竹简,轻轻开口道:“造纸坊和印刷坊皆已准备妥当,先让他们印刷这些启蒙读物,再招收弟子。”    开私塾?!    现在还未禁制私学,也有私塾之说。不过,束发修学却需要有足够殷实的家底。就说泾阳,白稷压根没看到有私塾。只有些老先生会招收弟子,拜师后才能得到先生栽培。光是拜师礼,便足以劝退很多人。    而且有些人规矩还多:无姓无氏者,不收!    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能识字,在秦国就有当个小吏的资格。再不济,当个里正那也绝对是绰绰有余。要知道,有些里正可能连字都认不全。    识字只是基础,还有很多学问可以传下。    要彻底改变秦国,就需要有足够的人才。    而黔首若想改变命运,无外乎两条路。上战场搏个军功,只要斩敌一人,便可或爵公士。或者勤勉苦学,最后出仕,两者并不冲突。    而且,就算打仗也得要有学问。纵观古往今来,谋士在各大战场上都发挥着作用。    “君上准备请谁来教?”    “你来吧。”    淳于越:……    他想给自己两巴掌。    “不着急,再等几日就有人主动送上门来。”白稷悠然起身,“你要是不困的话,我这正好还有事。”    “咳咳,淳于越先去歇息。”    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