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1节 (第1/2页)
但案子的进展却快得多——只因当日在长孙萱的埋尸现场,发现了一件本不属于死者的东西。 大理寺先行就此物的归属,展开了一番探查。 …… 长孙七娘子被害身亡的消息传开后,在京中震荡起了一层轩然大波。 当日同行的贵女中胆子小的,只要一想到那日在她们说说笑笑采菊的同时,不远处竟正发生着这种血腥之事,便都被吓得无法安寝。 常岁宁听到这个消息时,正陪着阿点在演武场上练拳。 长孙七娘子还是出事了。 常岁宁下意识地抬头看向天际,此刻夕阳将落,那样一条年轻美好鲜活的生命似也如暮色一般,从这世间消失不见了。 那个目标坚定的女孩子本还与她约定了,待日后局面允许时,或要同她做朋友的。 她们还没来得及变成朋友。 对方也还没来得及试一试母仪天下这条路好走与否,一切便都戛然而止了。 常岁安乍然听闻此事,也觉心头有些闷沉,他虽与长孙七娘子并不熟识,但一想到那只是个同他妹妹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心中便觉很不是滋味。 “当日阿兄也在后山,大理寺应当很快也会传阿兄前去问话。”常岁宁叮嘱了一句:“到时阿兄一切据实作答即可。” 常岁安应下来。 但接下来两日,常府都并未等到大理寺的人前来,常岁宁使人打听了才知,大理寺只传了少数人前去问话。 不是大范围的排查…… 难道是已经暗中锁定可疑之人了吗? 常岁宁心有思索。 她一直令人留意着长孙萱的案子进展,但对自家之事的安排也未停下。 就在这几日,她与常岁安商定了一件事。 近日玄策营中,已将率兵赴北境修筑边防之事提上了日程。 此事对外仍道是由崔璟率兵,大军将于两日后出发。 崔璟虽已先行暗中离京,但此事早已安排妥当,交由其手下心腹副将督办,只需依原计划进行——于玄策军中点兵八万赶赴北境,待崔璟处理罢并州长史之乱,再行前往北境与部下会合。 玄策营中,许多新兵皆在此次北行的名单之上。 因常阔之故,常岁安的身份也到底特殊一些,崔璟临行前曾有交待,此行可由其自行选择。 常岁安本打算留在京中守着家中和妹妹,但在常岁宁的劝说下,少年最终还是被说动了,选择加入了北行之列。 常岁宁之所以坚持劝说常岁安前往,是出于两重考虑。 其一,阿兄既已选择了走这条投军建功之路,便当把握良机,北境虽苦,却是个历练人的好去处。 且此次北行,本意不是征伐,而是威慑蠢蠢欲动的北狄,所行多为屯兵修防之事,相对那些已起的战事而言,便不算十分凶险,正适合新兵拿来适应军中生活,增长见识。 如若之后崔璟前往,阿兄能在如此战场经验丰富的良将麾下历练,更是极难得的机会了。 玄策军这一去或许便是数载,阿兄若错过了,便要在京中长留,少年想要磨砺成为将才,每一日的光阴都很宝贵。 她不想让常岁安因为顾虑她,而错失如此良机。 而她的第二重考虑,是与当下的时局有关。 如今天子既要顾虑外患,又要应对内忧,还要与士族大臣争权,加上长孙萱突然出事,太子妃的着落再次变得未知,再随着扬州战事扩大,朝堂之上必将酝酿催生出新的矛盾,一旦爆发,定有大震荡发生。 天子脚下听来安稳,同时也是争斗的漩涡中心。 扬州战事与京师局势也息息相关,而老常是此次扬州讨逆之战的副帅,注定不能置身事外。 故常岁宁认为,让常岁安趁早远离京师,或可避免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许多麻烦。 好在她这位阿兄很听劝。 次日晨早,常岁安即带着包袱和剑童,将要离开家门,去往玄策府准备明日随军离京之事。 骠骑大将军府外,此刻围聚着不少送行之人。 除了常岁宁和常家下人之外,另还有乔家兄妹,崔琅等与常岁安交好的子弟,及喻增派来送行的内侍。 “宁宁,我不在家中,你定要照料好自己。”常岁安再三叮嘱。 得了常岁宁点头,他又看向乔玉柏,语气强硬许多:“乔玉柏,我走后,妹妹就便宜你……我是说,就交给你了!” “你放心。”乔玉柏认真道:“我必定会将宁宁照顾的妥妥帖帖的,保管等你回来时,宁宁眼中只我这一个阿兄了。” 常岁安立时瞪大眼睛:“你卑不卑鄙!” “开玩笑的。”乔玉柏露出笑意来,道:“我和宁宁绵绵,都在家中等你建功归来,到时你成了大将军,我跟着喊你阿兄都成。” 常岁安抬手捶了一下他的肩膀:“这可是你说的,那你就等着改口喊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