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9节 (第3/3页)
税的压力也就轻些了。” 在朱允炆给出朱元璋满意的答案后,他顺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朱允炆。 “孙儿领旨……”朱允炆作揖应下,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家爷爷的做法。 与其说让自己去办这件事,倒不如说让渴望获利的江东六府之人去办这件事。 他听的很清楚,自家爷爷提及了今年的秋税和以钞抵税,而以钞抵税又以江东六府获利最甚。 朝廷想移民,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促成的,而是需要地方官员和胥吏的配合才能实现。 以钞抵税能不能继续下去,现在已经不是看云南的金银铜矿了,而是看江东六府出身的官员是否配合移民。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退出了偏殿去,随后消失在殿门拐角处。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朱元璋端起了旁边的一杯茶,细细品了一口…… 第134章 以待天时 “咕咕……”六月初,伴随着东北大地的积雪全部融化,整个东北大地也在滚滚雪水的冲刷下变得焕然一新。 原本萧瑟的山林已经变得郁郁葱葱,松花江的水位也全面开春过后的春雨滋润下随之上涨许多。 在南京忙着让利移民的时候,朱高煦也带着队伍来到了一处地方。 “殿下,东西都在里面,全都布置好了。” 伴随着林粟的声音出现,朱高煦也抬头打量了眼前的建筑。 只是几个月的时间,一座由水泥与山石构筑而成的石堡矗立在了这山林之中,石堡周遭百步的树木尽数遭到砍伐,而对此朱高煦毫不在意,只是扫视着这个石堡。 它并不宽大,城墙不过丈许,东西不过百余步,能容纳的人口十分有限。 朱高煦凑近看了看城墙的情况,与他预想的一样,吉林城那手工作坊所制作的水泥十分粗糙,不过这对于当下的吉林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 “殿下,这石堡东西长一百五十七步,南北深一百二十六步,城高一丈五尺四,有垛口三百零九个,箭楼城门两处,角楼四处。” “这堡能两个月建起来,主要还是下面一千多个兄弟们出力,而且那水泥也干硬得快,干起活来方便。” 林粟上前对朱高煦介绍着这处水泥石堡,而朱高煦也围绕这石堡看了会,确定了水泥强度还可以后,便与林粟骑马入了堡内。 入了堡内后,他翻身下马上了石堡的箭楼,在这离地近三丈高的箭楼中,整个石堡被他收入眼中。 石堡的面积不算大,内里的住所由两排木屋构成。 在那两排木屋中已经居住着好几十户人家,而她们的丈夫和父亲则是常驻石堡的守堡兵卒。 除去这两排木屋,在城内东北角的是一个占据堡内四分之一空间的巨大作坊,此刻正在不断冒着浓烟。 “殿下,那里就是炼铁场,所里的三十个铁匠都在那里干着活计,南边百炼山的铁矿石每日由马队驼送下来,在这里炼成铁锭。” 林粟为朱高煦介绍着,同时又隐晦看了看四周,发现没人跟上来后才小声道: “炼铁场内留了一处制作火药的院子,里边有十个炼铁师傅专制火药。” 火药与火器,这两件东西朱高煦必须要弄出来的东西,为此朱高煦在吉林的城建中建设了公共厕所。 对外他是说粪便集中管理容易沤肥,但实际上他想要的是尿硝。 对于东北哪里有硝石矿他并没有记下,因此只能选择这样的土法。 相比较硝石,木炭和硫磺对于朱高煦来说更容易获得。 前者不用多说,在这个时代的东北几乎充斥着密林,根本不愁木炭来源。 至于硫磺,吉林境内的长白山火山区就是朱高煦获得硫磺最好的地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