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08节  (第1/2页)
    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水源,更多家中有麦田的地主和官绅们,最希望的还是石仲魁能扩大京畿周边的水源。    让更多农田得以收益。    而且等上一年,等石仲魁再次推广成功了,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随后石仲魁直接去了工部。    ……    大概是崔和忠说上门堵刁德兴的话,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衙门。    这次来工部时,看门的小官小吏的态度,明显比户部那群人要热情很多。    而且还第一时间见到了左侍郎邹恒毅。    随后有过些交情的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也被邹恒毅直接叫到自己的官厅作陪。    等石仲魁拿到工部要求屯田司配合他的正式公文,和高永民一起离开,高永民这才笑着道,“没想到伯谦还真的来了屯田司。    只是让本官没想到的是,你一入官场,就是从六品,更一举夺下六元魁首。    实在是可喜可贺,又让人嫉妒和感叹啊。”    石仲魁拱手道,“下官能有今日,还得多谢大人提携和爱护。”    高永民忙摆摆手,“本官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就连你老师于如松,师祖庞先生也不敢说你这个六元魁首是他们教出来的。”    石仲魁明白高永民这话的意思,连中六元更重要的还是运气和时机。    甚至哪怕是状元,更多的还是运气和实力一样重要。    有了高永民的支持,石仲魁很容易拿到了屯田司名下所有稻田的资料。    看完之后,又命人把已经在屯田司任职几个月的薛金平,叫到了京城里询问了一番。    这才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历朝历代屯田,一是解决军需,二是开荒、三则为了利用军屯,就近镇压民乱。    古代能吃饱的士兵,战斗力和士气基本上都不会差。    等运河开通之后,也出现了专门为承担漕运等差役而设置的屯田。    大周立国之初,京畿之地的屯田,名义上为一为京城十万兵丁提供军粮,二则农闲开荒。    百年过去,开荒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屯田司手里拥有的良田,别说满足十万正兵的口粮,就是让3万屯田兵自己吃饱都越来越难了。    不是屯田司手里没农田,实在是但凡开发出来的荒地变良田后,先是户部会以天下农田和赋税都归他们管为由,要走一部分。    然后勋贵、官员们,也会人上下其手给吞没一部分。    最后则是皇庄,甚至皇庄就是吞没这些农田的最大黑手。    昆明湖周围至少有1万亩的稻田,就已经被皇庄拿走了管理权。    而且开国之初,一兵丁分50亩地,到了现在也只能维持住一人7亩左右。    收获的5成粮食上交,加上还留在屯田司手里的21万亩农田,基本上都是中田、下田,亩产平均一下只有1.2石左右。    也就是说交完粮税后,屯田兵到手的只剩下4.2石粮食。    504斤粮食养活一个成年兵丁没问题,甚至比一般的雇农收入都要高。    但娶妻生子后想养活一家子,根本不可能。    唯一的好处就是屯田兵不需要服徭役。    不过这只是平均数字,也就是说必然会有比例不小的屯田兵,连4.2石粮食都收不到。    这些人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所以说是屯田兵,其实早已经沦为了官吏的私奴,赚取一点口粮而已。    好在大周屯田和明朝卫所制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屯田兵每户只要出一个男丁接替父辈,去当屯田兵,其他的男丁并不用一直被限制在屯田司里。    石仲魁听完薛金平的讲述后,不由皱眉起来。    好在自己不需要实地去考察,也不需要管麦田。    大兴土地爷早就整理好了那边6万亩农田的资料。    剩下的15万亩,虽然全都在宛平县,可日夜游神还是告诉了他不少真实的数据。    两地加起来差不多有1.6万亩稻田。    还有一万亩在昆明湖周边,这部分的稻田到不用他操心,宫里的太监们会管着。    而且根本不打算让他去实地看看。    而这部分稻田因为水源充沛,也成了最上等的稻田。    种稻子说白了还是水和肥。    古代大水灾之后,一部分土地隔年的粮食往往会增加一些产量,就是因为大量泥土从河道里冲上岸。    而河泥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天然养料。    当然同样会有一部分的农田因为水土流失,而变的更加贫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