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0节 (第2/2页)
臣奏请天后务详明正礼!” “此等礼法如何改得?” 话音刚落,便见丹陛之下的座椅上,有紫袍金带身影站出来。 “天后,臣有一言。” 姜沃手持笏板,向丹陛之上请命。 天后颔首:“姜相为中书令,按制‘佐天子而执大政’,掌制诏宣敕,可尽言之。” 姜沃方才就已经整理过腹稿了,此时得了天后这句话,对着丹陛之上一礼。 然后转身,面对满朝文武。 紫色袍袖,与手中玉质笏板,在空中划出一道有些凌厉的弧线。 “如何改不得?” “礼法不是天降,更非地生。”姜沃今日是做足了功课来的,说的,也是她多年来,一直想说的话。 这些年,她在朝上看过多少次媚娘为礼法所谏,也有多少次,自己被礼法所困? 为什么改不得? “今日诸公所争论的丧服之事,说的铿锵有力道周礼不可改。” “然而古之周礼到底为何,今人皆已无法分明!” “只说三年丧期,到底何为三年?就众说纷纭。” “东汉郑玄道周礼三年为二十七月,王肃却以为是二十五月。” 各个口口声声说尊古礼,然古礼为何,连古人都不确定。 “连孔门圣训,子思、子游、子夏尚且为齐衰之制而争论不休。”她认真请教提出异议的礼官们:“那诸位何来的这般言之凿凿啊?” “况且,古随今变。” “自周朝至今,所改之制何其之多?” “周朝墨、劓、宫、刖,如今刑法已然改之不用。” “周朝冠冕衣裘,乘车而战,如今战事已然改之不用。” “周朝为官三老五更,父死子及,如今朝堂已然改之不用。” 姜沃还加了一句:“甚至若按照周朝礼仪,五十则不仕,朝上诸公也要遵守吗?” 那朝上多少人,都做不成官了?他们舍得吗? 不过,她话音刚落,就见王神玉忽然眸光一亮。 姜沃:…… 好在这样的场合,王神玉忍住了对于他关心话题的询问。 姜沃得以继续道:“凡此种种,不可计数!那为何,偏偏是丧仪的礼法,改不得?” 朝上一时安静如许。 反对的礼官,俱在拼命绞尽脑汁想如何反驳姜相的话。 同时有不少朝臣开始疑惑,为何其余宰相们,都安静的像是今日没上朝? * 宰相们为什么不说话? 因在座的五位宰相,于大朝会前夕,都是面过圣的。 其实就算不面圣,他们也心如明镜:天后能下这样一道诏书,与皇帝必然是有政治默契。 这不光是天后抬己之尊,也是皇帝在加重天后摄政的分量。 缘故嘛…… 几位宰相不约而同想起了太子在礼部的行事。 怎么说呢,他们都自问尽忠于国,为了大唐甚至不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王神玉除外),但问题是,得有机会能干事啊! 只是一件事关公主的礼法事,太子就交给诸礼官,你们议一议吧。 若是旁事儿呢?诸如刘仁轨这种行事不留情面的硬核狠人,就不得不想一想了:他这样雷厉风行整饬府兵事,若是没有一个坚决信重维护他,说‘一任委于刘相’的上位者,他能干下去吗? 而亲手挑了‘劝农使’,这三年来深入参与‘检田括户’事的裴行俭,心里也很明白:要没有强硬的诏令,靠群臣议,绝不可能行此事。难道指望人家同意自己挥刀砍向自己? 剩下的两位宰相更不必说:辛侍中眼里只有大唐的国库,王神玉心中,只有‘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的苦楚,和盼望退休的炽热之心…… 因而整场庭辩,宰相们都持中不言。 直到……有人不怕死的主动点了刘仁轨的名。 “当年刘相曾谏言天后,‘勿重蹈吕氏禄、产贻祸于汉朝之覆辙’,臣等皆以为然。” “今日天后薄言礼教,何以垂范天下人,垂范于后世?实应如刘相所言,防微杜渐,以吕氏为戒。” 忽然被点名的刘仁轨:……我只是暴躁,又不是傻子!我已经为这个话后悔过了好吗? 偏生还有人追着他问:“今日事,刘相以为如何?” 这给刘仁轨烦的,原本他只是沉默不语,被人拉出来顶雷后直接道:“臣觉得姜相说的有理。” 不少对他抱有殷切期待的朝臣:…… 怎么回事啊!你不是当年拿‘吕后’谏天后的正直刘相了! ** 这一日的庭辩,临近黄昏才结束。 夏日的夕阳,是一种耀目的金色。 天后于丹陛之上起身,为今日的庭辩做总结发言: “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 从天后开始说话起,姜沃立刻转身,从面对朝臣变成面对天后。而原本坐着的人,不管是太子还是宰相,都随着天后的起身而集体肃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