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第2/2页)
夫,使其随军押送辎重。反而直接就地征收。不仅各地的粮仓都有存粮,可以约定好了日子,就近押送,而且周边府县的百姓,也可使其从家中运粮,解决辎重的问题。”    方必行不赞同,语气难免激动:“各地粮仓可用,但也需要征夫。至于依靠各家百姓,更是杯水车薪,无稽之谈!”    何泽生接着道:“只要依据大军消耗,算出所需征粮户数,每户需缴数,再根据往年情况酌情调整。定好数目后,令各地乡老,甲长每户摊派。大军每抵达一处,便使近处百姓作担夫,提供补给。”    方必行冷笑:“这与强征何异?”    此时,吴移便出来帮着何泽生解释:“方先生却想左了。施霖此法,未必要强派新役,也未必要增立税名。一来,近些年各地皆有借种于民的举措,春耕借出,收获时以粮为抵,此次可提前向百姓催还,为大军送粮者,秋日还粮时,可免今年种利,也可抵扣今年徭役。若方先生仍担心百姓家余粮不足,且此行耽误夏秋的农时,导致冬日甚至来年粮荒。各地粮仓也可随势调粮,在补偿百姓花费的基础上,再加几分利,只算是向百姓借粮。便省去了赶在大军出发时,要额外纠集人马送粮的花费。”    方必行让一步:“好,若就按二位所说,百姓人多,又无军纪约束,难以管理。总得要个章程吧。”    齐朔一直静静听着。    此时终于出声:“诚然。此法听上去可行,但其中细处尚需打磨。”    杨乃春听话听音,立刻跟道:“将军说的是。南征之事紧急,不如我们现在便依此商量个框架出来,再分别将其填起来。”    “对、对,杨将军说得极是。”有人也跟着附和。    方必行本是拿章程出来吓唬人。    他知道其中细节繁冗,何泽生与吴移必不可能当场对答。    故而至少在今日,能拖延下去,留出周旋的余地。可万万没想到事情竟如此发展!    北地这些人,当真同气连枝!    无法,他只好强行出声打断:“框架商议不易,恐要花费不少时间。不如我们暂歇一二,养精蓄锐后再谈?”    无人应答。    全场一片寂静。    但场上赞成他的人,确实是有一位的。    ——是韶声。    她在听见方必行说出“暂歇”二字后,便悄悄挥手,叫暗处的侍者去膳房传点心茶水。    终于要结束了,他们暂歇,她就终于可以趁机离开。    快同意呀!你们不累吗?她在心里催促。    方必行见众人不应,也不气馁,直接问齐朔:“将军觉得如何?”    齐朔笑:“好,就依方老的。大家歇息一番,三刻后再议。”    韶声长舒一口气。    方必行见将军应了,连忙又道:“今日撷音居士随我同来,此刻正在外间候着。撷音居士琴技精湛,名动南朝。不如老夫请她进来,为各位奏上一曲,也好消疲解乏。”    “好!”    “好啊!”    歇息时,大家便都放松了下来,不如先前那般紧绷。听方必行说带了乐者来,自然积极支持。    有捧场的,甚至拊掌以迎。    反倒是韶声不赞成了。    怎么又是柳韶言?阴魂不散?    柳韶言要来,那她就不能走了。至少也得等柳韶言离开了再走。    韶言入场时,仍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样。    侍者为她燃香布琴。    琴声起。    铿然若金石之音,铮然若刀戟之鸣。    是一首入阵曲。    曲声由徐缓渐激昂,听来有种背后生毛的感觉。    听者皆忘语。    更有甚着,屏住了呼吸,大气也不敢出。    堂中重归寂静。    韶声不得不承认,柳韶言的琴技出神入化。    这是她第二次听柳韶言奏琴。    在众人凝神之中,更觉琴声切切,如泣如诉。    曲终。    韶言起身向着将军行礼。    “去吧。”齐朔只说。    而座中诸人,仍留在曲中不肯出来。    待韶言领将军之命离去,才渐渐有人惊觉。    听完这一曲,韶声彻底转变了想法。    她不要走了。    既然柳韶言能在众人面前献琴,她也应当能在众人面前发话。    她可不想被柳韶言比下去。    至于要说些什么,她已经想好了。    方才他们不是在谈论如何调动百姓押送辎重吗?还说要论出个框架才算完。    那她正好想到了几条建议可以说。    只是不清楚在众将面前,究竟该如何开口。    不过关于此节,她也想到了对策。    她可以在纸上先写好文稿,等待时机成熟,再直接掏出来念,就不会出错了。    至于适不适合开口,何时算时机成熟,她想找齐朔帮忙。    他应当会帮的。    虽然柳韶言来过了。    虽然他是她再不敢胡乱攀扯的元大将军。    韶声想。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