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90节 (第3/3页)
显累的抬不动腿,举不动手,而用凌枪控制冰床的,状态就要好很多。一个个气不喘,脸不红,明显还能继续滑。 于是朱桢就让他们接着滑……当然六王爷不会让他们白出力,这个是另算赏钱的。 目的自然是测试车夫的耐力。结果一直到天黑,他们也没有一个喊累的,都说要是能看清路,自己能滑个通宵。 “这没什么好炫耀的。”朱棣告诉朱桢:“北平这边的车把式都是从早滑到晚,忙的时候,甚至一边吃饭一边滑擦,因为根本不费多少劲。” “好!”朱桢高兴的连连点头,续航能力其实比短时间的高速更重要。 晚膳后,哥俩便又一头扎进徐达的书房,一边偷喝老丈人藏的酒,一边兴致勃勃的继续讨论。 “安全起见,只能在白天行车。这个季节天短,不过五个时辰天亮时间还是有的。刨掉中间吃饭休息,还有路上各种突发状况,我们姑且算他一天走四个时辰,那就是四百里!”朱桢沉声道。 “那可真盖了帽儿。”朱棣一边嗦着盐水鸭脖,一边瞠目结舌:“正常辎重运输一天二三十里,你这是十几二十倍的速度呀!从南京到北平两千里路,你这五天就能到了。” “但估计几万具冰车挤在一起,肯定达不到这个速度。”朱桢沉声道:“但我估计一半的速度应该是有的。” “那也就需要十天!”朱棣乐得合不拢嘴道:“我说什么来着,就没有你老六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哥不要太乐观,别忘了我们没法全程用冰床。”朱桢提醒他。 “对啊。”朱棣一拍脑袋道:“长江它可不结冰。” “通常来讲,将淮河秦岭连一条线。”朱桢在地图上划了一道红线,沉声道:“南边正常是不结冰的,北边是结冰的。” “所以说,过了淮河一线,才能用冰车?”朱棣摸着下巴看着地图。 “还不行,冰层得够厚才行,所以得继续往北,正常进了山东才差不多。”朱桢缓缓道:“但今年格外的冷,也许还能再往南一些,兹事体大,得派人实地勘测一番。” 第一二二九章 谁也别想白吃六王爷的饭 虽然具体路线还要经过勘探,但大致的方向已经可以确定了——两百万石军粮从太仓刘家港发运,走海路北上至淮安府沿岸,然后根据实际勘探,卸货上岸,用冰排运至运河,一路北上送到北平来。 虽然冰排速度奇快,但准备工作多如牛毛,朱桢匡算了一下,一个月时间能完成任务,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时间不等人,他丝毫不敢耽搁,当晚就跟四哥连夜推敲行动方案。 在这十冬腊月里,从江南转运两百万石粮草到北平,着实是个需要各省军民共同努力的大工程。 首先,是江南要将二百万石军粮及时装船运至淮安。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步,因为刘家港正是漕粮海运的,粮食和船都不缺,只要八百里加急取得太子的授权,海政衙门的老练水手,就一定会如期把粮食运到指定地点。 但这需要时间,哪怕用最快的飞鸽传书,把报告送到京城,太子第一时间授权,再把命令传到刘家港的海政衙门,至少也得三天时间。 然后装船启航,运至淮安,就算动员全部人力,没白没黑的干,最快也得五天时间。卸船又需要至少两天。 所以真正留给冰车运输的时间,只有二十天。虽然理论上十天就能跑一趟,但哥俩都不是菜鸟了,很清楚理论跟实际的差距,知道到时候肯定状况层出不穷,绝对不会给他们来回跑两趟的机会。 “要是只能跑一趟,那需要的运力可海了去了。”朱棣叼着鸭骨头,瞠目结舌道:“那可是两百万石军粮,就是最大的冰车,也需要十万辆以上,这太夸张了吧。” “尽力凑,能凑多少凑多少。”朱桢沉声道:“三天之内,让他们来通州集合,到时候有多少人,我带走多少人。” “没忘啊,不然我怎么会让民夫们三天后才出发?”朱桢一边写信,一边淡淡道:“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把年过了再说嘛。” “不够怎么办?”朱棣问道。 “还行吧。”朱桢点头笑道:“知道什么叫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吗,山东老乡最实在了,断不会让我失望的。” “你人还怪好嘞。”朱棣咂咂嘴,见老六已经深思熟虑过了,便笑问道:“这么说,山东那边你很有把握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