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改造  (第1/2页)
    我从苏古雅集选了一件瓷器,还有一件高古玉器。    这两件加起来大概能值个四百万。    之所以选这两件,一是因为这两件品相好,二是因为这两件也算苏古雅集里面价值最高的古董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专门投林正卿所好。    林正卿的专长在陶瓷和金石。    所以,我选了瓷器和玉器,外加傅抱石的《秋林行车图》送去银行鉴定。    这《秋林行车图》虽说仿的不错,算是精品。    但是我能看出破绽,就不能排除也有其他高手也能看出破绽。    虽说苏沫说银行另外请的鉴定机构的鉴定师一般都是走过场,出证书的,但万一呢!    万一来了个高手,那且不是白忙活。    所以,我得进一步对这幅画进行加工。    一般情况下,做旧后的古董是很难再改动的。    因为每个做旧师的手法、工艺和用料都是不同的,很多表面之下的东西只有原做旧师知道。    如果换成他人来改,那九成九是画蛇添足。    但如果是大师,那就不一样了,他能一样看穿一切。    包括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我是不是作旧大师,我不敢自诩。    但是,现在我也只能当自己是作旧大师来用。    因为时间紧张,我从第二天开始就把自己关在了二楼。    这幅《秋林行车图》在我看来最大的破绽在于行笔的速度慢了,导致抱石皴的特色不够鲜明。    当然这种不够鲜明是跟真正的傅抱石本人画的原作比,在精髓上少了气势。    比如,傅抱石绘画是一笔随心所欲,行笔速度极快,导致笔画锐利而潇洒飘逸。    而这幅《秋林行车图》有一些笔画就有些不够锐利,笔墨过于均匀。    这是因为行笔速度慢了,着墨跟着就均匀了,线条也均匀。    当然,一切都是相对原作而言。    所以,我得改造。    另外,墨有点问题。    这是苏溪亭发现了。    他能发现,那其他人就一样也能发现。    这,也得改。    还好古玩街是个好地方,先别说东西真赝。    什么东西都有,尤其是杂七杂八的小东西。    比如,老旧的墨。    我花一百块买了半块清朝的漆烟墨。    之所以是半块,是因为这是一块残次品。    但好在我并不是用来收藏,而是直接用。    在二楼的大工作台面上摊开卷轴,我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看着这幅画。    我在仔细思考要如何改,要从哪里下笔。    我整整想了一上午,还借用了苏沫的笔记本电脑。    我是一边仔细观察这幅《秋林行车图》,一边在电脑上查找各种傅抱石的画。    我的极强的观察能力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好用了。    我看完几百幅傅抱石的画后,便系统性的总结出了傅抱石绘画的一些特点。    这种特点不是书画鉴定师们所说的什么行笔笔触飘逸、微妙含蓄、乱而有法,这种模棱两可的说词。    我的总结,是那种非常直接的,非常细微的,如同小学生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枯笔向上旋转,呈45度,往往出4到5个分叉。    比如,画鞋履的线条大约0.3公分。    我是从做旧师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出来的都是具体而细微的地方,都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    看完几百幅原作,再来看这幅《秋林行车图》。    就会发现破绽太多,但又觉得,这幅画其实还是仿的不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