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2章 收支平衡  (第1/2页)
    第二百八十二章    各地的叛乱在绝对实力面前更像是一场儿戏。    以往的叛乱总归会让朝廷上下变得紧张,时刻担心下面的叛乱会不会变得不可收拾。    不过这次的叛乱却是让朝堂上下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被裹挟的百姓似乎对大唐有着极高的认可。    这就让人很高兴了。    说明大唐现在的方针并没有错。    让治下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自然会受到百姓们的肯定。    朝堂上下都很享受这种被人认可的感觉。    不过李世民在高兴过后也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大唐的军事力量貌似不够用了!    吐蕃、草原、岭南、西域等地正式纳入朝廷的管辖,大唐的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将近一倍。    既然将这些地方作为了正式的国土,驻军也是必须的。    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地方的稳定,还涉及到了防御新增加的邻国。    比如一盘散沙却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天竺土邦,比如直接与大唐接壤的大食、撒马尔罕等,再比如中南半岛上那几个被琼崖侯府整的整日里风声鹤唳的小国。    原有的十六卫本就是拱卫京师的,边军的职责是守卫边疆,刨除琼崖侯府的军事力量,大唐那三十多万的常备军貌似有些不够用了。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府兵的规模在急剧缩小。    贞观六年的时候,大唐在册的军事力量包含府兵在内,多达七十二万,到贞观十五年初,已经缩减到了不足四十万。    尽管现在的唐军已经有近十万人完成了火器化换装,整体的战斗力上去了,但数量并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毕竟战斗力再强,区区三十多万军队也防守不住近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    既然军队规模不够用了,扩军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大唐最强大的三个军头,李世民、吴正义和冯盎坐到了一张酒桌上来讨论扩军的问题。    只是冯盎早就想要上岸了,把岭南的军权一交,当场宣布自己要退休。    冯家在岭南的势力根深蒂固。    冯盎很清楚无论是皇帝还是吴正义都不会允许冯家长期盘踞下去。    与其到时候被两面夹击,不如自己退出,安心让冯家享受富贵日子。    冯盎撂挑子,有些出乎吴正义的预料,也不在李世民的预想之中。    在二人的计划里,冯家的使命至少要到完成高句丽之战后才会结束,在此之前,朝廷还要借助冯家的力量来维持岭南的发展。    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他们想让冯家干脏活儿的想法。    老冯这个时候撂挑子,却是把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过他们也没有勉强冯盎。    冯盎年纪大了,能在他手里彻底结束岭南的半割据状态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所以李世民没有阻拦他,而是直接给了他越王的封号来表彰他对大唐的贡献。    冯盎成了大唐继罗艺之后唯一的异姓王,但也被高高的架起来了。    岭南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从敕封圣旨传到越国公府开始便与冯家再无任何瓜葛。    当然,没了老冯这个屠夫,李世民和吴正义也不能吃带毛猪。    两人商量了几天,又把李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